疑神疑鬼是什么意思| 肿标五项查的是什么| 西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心神不定是什么生肖| 大体重减肥做什么运动| ims是什么意思| 脾不好吃什么药| 子宫占位是什么意思| pears是什么意思| 胆囊壁毛糙什么意思| 灰蓝色是什么颜色| t和p是什么意思| 尔加玉读什么| 晨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醪糟是什么| 溶栓是什么意思| 不除外是什么意思| uu什么意思| 18kgp是什么金| 身上湿气重吃什么药| 巨蟹男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 上大厕拉出血是什么原因| 天上的月亮是什么生肖| 子夜是指什么时间| 黄风怪是什么动物| 白蛋白低吃什么补得快| 什么邮票最值钱| 狗不能吃什么东西| 遗精频繁是什么原因| 喝茶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抑郁症挂什么科| 什么器晚成| 上坟可以带什么水果| 女性吃什么改善更年期| 副营级是什么军衔| 尿急是什么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看什么科| rad是什么单位| 4.13什么星座| 海蛎子是什么| 木薯粉在超市里叫什么| 正月初六是什么星座| 梦见橘子是什么意思| 唱歌有什么好处| 手足口病的症状是什么| 什么叫疝气| 肠胃不好吃什么水果好| 贝贝是什么意思| 甲辰是什么意思| 坦诚相待下一句是什么| 什么是211大学| 肠系膜淋巴结是什么病| 什么是配速| 午餐肉炒什么菜好吃| 什么人不怕冷| 颠茄片是什么药| ppt是什么单位| 帅t是什么意思| 肾是干什么用的| 感染性腹泻吃什么药| 干碟是什么| 风湿挂什么科室| 不可名状的名是什么意思| 做什么事要从头来| 弼马温是什么意思| 恩客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女人要带阴环| s牌运动鞋是什么牌子| 巴利属于什么档次的|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什么| 5月份出生的是什么星座| aigle是什么牌子| 香港有什么东西值得买| 先天性是什么意思|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小李子为什么叫小李子| 为什么母乳妈妈会便秘| 淑女气质给人什么感觉| 肝内脂质沉积是什么意思| 衣原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腹部b超挂什么科| 玉米淀粉可以做什么| 透明质酸钠是什么东西| 山水不相逢什么意思| 什么的食物| 9月24号什么星座| 欧字五行属什么| 眼睛疲劳用什么眼药水| 西洋参是补什么的| 直肠增生性的息肉是什么意思| 脾胃不好吃什么食物| 叶子像什么| 公积金缴存基数什么意思|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鱼红烧最好吃| 唐氏综合症是什么| 表白送什么花| 脚掌心发热是什么原因| 白皮鸡蛋是什么鸡下的| 山见念什么| 什么样的浪花| 梦见白猫是什么预兆| 梦见捡到钱是什么征兆| 喜鹊进家有什么预兆| 酒精过敏什么症状| 喉咙肿瘤有什么症状| 钻石王老五是什么意思| 类风湿不能吃什么东西| 吃饭恶心想吐是什么原因| 手臂痛什么原因| 七一年属什么生肖| 鱼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什么样的莲蓬| 梦见很多蛇是什么意思| 生理性囊肿是什么意思| 子宫肌瘤吃什么食物好| 一月8日是什么星座| 维生素c什么时候吃效果最好| 拉绿粑粑是什么原因| 解脲支原体阳性吃什么药| 拔罐是什么意思| 42年属什么生肖| 香蕉补什么| 关爱是什么意思| 斯人是什么意思| 打三个喷嚏代表什么| 孕妇喝柠檬水对胎儿有什么好处| 鸡为什么喜欢吃泡沫| 下眼袋浮肿是什么原因| 气短气喘吃什么药| 肝虚吃什么中成药| 头不舒服去医院挂什么科| 头抖是什么原因| 恩怨是什么意思| 三心二意是指什么生肖| pass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人格| 女票什么意思| 王代表什么生肖| pray是什么意思| 摩羯座和什么座最配对|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有什么区别| 女生什么时候最想要| 孕妇吃什么鱼好| 剖腹产可以吃什么水果| 床上什么虫子夜间咬人| 万能输血者是什么血型|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药最好| 板栗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国医堂是什么意思| 阳虚是什么| 什么水果清热去火| 再说吧是什么意思| 梦见很多蜜蜂是什么意思| 条件反射是什么| 六十岁是什么之年| 家里镜子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好| 泽泻是什么| spa是什么意思| 拉屎有血是什么原因| 致意是什么意思| 襄是什么意思| 贫血有什么症状| 大料是什么调料| 消化不好吃什么药| 夜叉是什么| 改名字需要什么手续| 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男人是什么动物| 破壁机是干什么用的| 降钙素原偏高说明什么| 红斑狼疮是一种什么病| 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意思| 以什么当什么|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7点是什么时辰| cm是什么| 男人性功能太强是什么原因| 硒是什么元素| 中文是什么意思| 二聚体测定是什么| 兔子肉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补肾吃什么药好|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天下无双是什么生肖| 心内科全称叫什么| 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湿疹| 吃了虾不能吃什么水果|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 exp是什么日期| sku是什么| 阉人什么意思| 滴虫性阴炎用什么药效果最好| 九月二十号是什么星座| 啖是什么意思| 井代表什么生肖| 支气管炎吃什么药最好| 八仙桌是什么生肖| 对食是什么意思| 尿带血什么原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 樱桃红是什么颜色| 掉头发吃什么| 多汗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鬼佬是什么意思| 什么发抖| 受凉了吃什么药|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奶酪是什么做的| 末梢血是什么意思| 什么能美白皮肤而且效果快| 谐音是什么意思| 真菌感染是什么引起的| 众叛亲离什么意思| 阴道干燥是什么原因| 大力念什么| 婴儿八个月可以吃什么辅食| 健康证是什么样的| 樱桃红是什么颜色| 腿抽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117什么星座| 遗精吃什么药最好| 人为什么不可以偏食| 水垢是什么| 凌晨四点是什么时辰| mcm是什么意思| 前身是什么意思| 盆腔钙化灶是什么意思| 打马赛克是什么意思| 不值一提是什么意思| 头孢有什么用| 什么是碱中毒| 清心寡欲是什么意思| 转隶是什么意思| 瘿瘤是什么意思| 软组织肿胀是什么意思| 事后紧急避孕药什么时候吃有效| 检查艾滋病挂什么科| 什么水果糖分低| 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瞽叟是什么意思| 来月经不能吃什么水果| 可否是什么意思| 刑警队是干什么的| 白细胞多是什么意思| 枫叶什么颜色| 白头翁是什么生肖| 河南为什么叫中原| 鹿晗的原名叫什么| 不什么而同| 腺样体面容是什么意思| 肝是干什么用的| 蓝营绿营什么意思| 麦冬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为什么牛肝便宜没人吃| 睡莲什么时候开花| 1967年出生属什么| 16是什么意思| 荨麻疹涂什么药| 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gcp是什么意思| 一个月没有来月经是什么原因| 奇行种什么意思| 百度
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沈顺福】感应与传统儒家的乐教原理

在儒家教化传统中,乐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遵守《礼》《乐》是君子做人的基本要求。当子路问“如何才能成人”时,孔子答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2文即纹饰、修养。如果能够做到以《礼》《乐》修养自身便是成人。以乐而教人便是乐教。那么,儒家乐教产生机制或原理是什么呢?传统学术界对乐论的历史、乐教的功能等论述较多,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几乎无人关注乐教产生的机制或原理问题,或者说,鲜有人从这个角度分析或理解古代乐论。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乐的本源与性、气的关系,试图指出:传统儒家将气的感应视为乐教产生的机制。这也是传统儒家的艺术诠释学的重要部分。

一乐的本源与性

要讨论乐教,首先必须讨论乐的性质。而要探讨乐的性质,则必须探讨乐的本源,因为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本源决定性质。那么,以音乐为主要形式的古代之乐的本源是什么呢?儒家创始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3礼乐是成人的标志。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乐是成人的表现或标志。所谓成人便是成德。乐是德的体现:“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5乐体现了德。所以,乐是成德的标志。那么,德是什么呢?在传统儒家那里,德有两个来源:一是先天之性德或德性,二是后天之习德。孟子揭示了先天之德性,以为德便是德性,成德便是成性,于是,“乐是德之所成”便演化为“乐为性的完成”,反过来说,性便是乐的本源。这便是孟子的基本立场:性是生存的基础或本源。乐中含有德性。由乐自然可以知晓其所蕴含的德性。性是乐的本源。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6仁义礼智信等皆以仁义之性为本,乐产生于人性的自然。在孟子那里,性情不分,乐体现了性,自然也表达了情。孟子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7乐表达了君王的某种性情。王者之性,即善的性情是乐的本源。

(善的)性情是乐的本源,这一立场成为传统儒家的乐论纲领之一。《礼记》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8乐体现了圣王之性情,圣王的性情当然属于善之性情。故,乐“表达”了善良的人性。汉儒董仲舒继承了这一思想,曰:“天下未偏合和,王者不虚作乐。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应其治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矣。是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作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所乐不同事,乐安得不世异?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汤作《頀》而文王作《武》。四乐殊名,则各顺其民始乐于己也。”9乐产生于圣王,表达了圣王本有的性情(“内”)。善的性情是乐的本源。汉末的王充继承了儒家乐论纲领,曰:“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10作为艺术形式的乐出自于性情。性不仅是快乐之本,也是作为艺术方式的乐的本源。

魏晋王弼也吸收了这一传统思想。王弼曰:“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捐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11由乐而成诗、谣。诗、谣便属于乐。乐出自本性(情、志)。阮籍曰:“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圆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祇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12圣王作乐,以万物之性为本。乐以性为本。郭象也持类似立场:“礼者,形体之用,乐者,乐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13礼乐最终体现了人们的身体之性与情。这便是“所以具”。躯体之性情是乐的本源。郭象曰:“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14相比较于本源而言,礼乐便是迹或末,其本便是自然之性(“本怀”)。如果过分彰显末,便会离本:“夫圣迹既彰,则仁义不真而礼乐离性,徒得形表而已矣。”15礼乐脱离本性,便是本末倒置。性是礼乐之本。郭象曰:“由此观之,知夫至乐者,非音声之谓也;必先顺乎天,应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后发之以声,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乐,必待黄帝之化而后成焉。”16乐符合性。性是乐之本源。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性分化为两个部分,即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和形而下的气质之性。于是,乐的本源也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其二是形而下的气质之性。张载曰:“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17道产生于乐。为什么呢?其和乐体现了天地之性。乐以性为本。张载曰:“礼,器则大矣.修性而非小成者与!运则化矣,达顺而乐亦至焉尔。”18礼乐成于修性。性是礼乐之本。宋明理学家常常将性叫做理,乐的本源便由性转为理。二程曰:“人谓非理勿为,则必强勉而从之。至于言穿窬不可为,不必强勉而后能也。故知有深浅,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循礼而至于乐,则己与理一,殆非强勉之可能也。”19一个人如果言行合礼合乐,便自然合理。理是礼与乐的基础或标准,即乐以理为本。朱熹曰:“凡其所谓冠昏丧祭之礼,与夫典章制度,文物礼乐,车舆衣服,无一件是圣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圣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将去。”20礼乐并非圣人自作聪明而创造的,而是以天理为依据。天理是乐的本源或标准。在理学家那里,天理便是道。故,道也是乐的本原。朱熹曰:“看来‘道’字,只是晓得那道理而已。大而天地事物之理,以至古今治乱兴亡事变,圣贤之典策,一事一物之理,皆晓得所以然,谓之道。且如‘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之文,却是祝史所掌;至于礼乐之理,则须是知道者方知得。如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之谓。又,德是有德,行是有行,艺是有艺,道则知得那德、行、艺之理所以然也。” 21于是,礼乐分为两个部分,即形而下的礼乐之文和形而上的礼乐之理。其中,形而上的礼乐之理便是礼乐或礼乐之文的所以然者。乐以道、理为根本。朱熹曰:“礼乐者,皆天理之自然。节文也是天理自然有底,和乐也是天理自然有底。”22礼乐来自于天理,性或理是礼乐之本源。这是从形而上学或思辨哲学的视角所得出的结论。乐的另一个本源是形而下的气质之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中陈述之。

传统儒家相信乐的本源是性(宋代发展为道、理)。这可以说是儒家乐论的纲领。故,有学者指出:“在继承春秋时期思想家乐论的基础上,儒家创造性地从心性角度对乐的源起作了解释。儒家认为,音乐的源起离不开人心与外物这一对范畴。其中间环节在于‘感’,因此儒家提出了‘物感’生音说。”23儒家之乐的源在于心性,这一观点不无道理。然而,这一解释似乎意犹未尽,尤其是忽略了对气的作用的认识。

二性与善之气

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史上,性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先秦至唐的阶段和宋明阶段。在先秦至唐时期的儒家那里,性气不分,或者说,性含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4性即初生之物,具有物理性。故,朱熹注曰:“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25孔子所说的性,主要指称天生材质或气质之物。性即气。在孟子那里,性即“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26浩然之气不仅是气等材质,而且蕴含着仁义之道。这种内含仁义之道的气是仁义的来源,即充实浩然之气便会产生仁义。所以,义来自于浩然之气。从孟子四端学说来看,四端之心即性才是仁义的来源。这说明:性与浩然之气系同一所指,属于一个东西。性即浩然之气,是一种材质,且是好的。

荀子对性的认识与孟子不同,并由此而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不同传统。27荀子以为初生材质可以一分为二,即善之材质与恶的材质。荀子将恶的材质称作性。对于善之材质,荀子并不称作性。但是,他相信这种初生之物的存在,并以为它是成圣贤的基础之一:“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智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28血气和平而致善。血气是善的本源或基础。只有在这类材质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圣贤才能够出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29性伪相合而成圣贤。这里所说的“性”不是荀子所定义的恶性,而是与之对立的天生的、善的材质。圣人出自天生材质(性)与后天努力(伪)的合成。

天生性或情(早期几乎不分)属于材质或气质之物。这一立场不仅存在于先秦,而且一直延续至唐。王充明确指出:“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授(不)仁之气泊,而怒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妄行之人,罪故为恶。人受五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其酿也,麴糵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麴糵;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30秉性即秉气。气不仅有性质差异(贪仁之分),而且有比例的差异(厚薄之别),或者说,天生之性乃是善气与恶气的混合体。性便是气。郭象曰:“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31性即自然材质。郭象曰:“夫率自然之性,游无迹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间,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无门无房,四达皇皇,逍遥六合,与化偕行也。”32性即自然之性,是善气与恶气的混合体。

性是乐的本源。同时,性即气。故,乐便与气产生了关联,即乐不仅以某种气质为本,而且还以气为其活动的主体或载体。或者说,乐的活动便是气的活动。故,荀子曰:“《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33《乐》“表达”了圣人的“和”气。同时,《礼记》甚至直接称:“乐,阳气也。”34乐便是善的阳气的呈现,或者说,乐表达了善气。王弼曰:“礼以敬为主,玉帛者,敬之用饰也。乐主于和,钟鼓者,乐之器也。于时所谓礼乐者,厚贽币而所简于敬,盛钟鼓而不合雅颂,故正言其义也。”35乐的本质在于和。和即和气。嵇康曰:“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36乐曲之声自然和谐,比如金石、管弦便可以产生至和之声。这种和谐之音便是气顺。“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37声音自身便有和谐之气,无关乎人心。故,嵇康曰:“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38古时的圣王以歌舞文章风雅八音等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和气。乐是和气的呈现。阮籍曰:“歌谣者咏先王之德,俯仰者习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数者应先王之制;入于心,沦于气,心气合洽,则风俗齐一。”39乐通气。乐的活动便是气的活动。或者说,气是乐的活动主体。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如上文所述,理学家将性分别出形而上的天地之性与形而下的气质之性。而“其所谓气质之性,才也,非性也。”40气质之性其实是“才”。“才”指合理之气或气质。于是,在理学家看来,乐不仅有其形而上的本原,即理,而且还有一个形而下的本源,即气或气质。张载以气释乐:“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之而不察者尔。”41声音产生于气。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自然以气为本。二程曰:“世未尝无美材也。道不明于天下,则无与成其材。古人之为《诗》,犹今人之乐曲,闾阎童稚皆熟闻而乐道之,故通晓其义。后世老师宿儒尚未能明也,何以兴于《诗》乎?古礼既废,人伦不明,治家无法,祭则不及祖,丧必僧之用,何以立于礼乎?古人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气,行步有佩玉,登车有鸾和,无故而不去琴瑟,今也俱亡之矣。何以成于乐乎?”42古人以诗歌之乐来表达自己的性情、弘养自己的血气。血气或气是乐的根本之一(另一本原是形而上之性)。乐体现了和气。朱熹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43乐发于和气。和气为乐的本源,和气即气质。朱熹曰:“乐是和气,从中间直出,无所待于外;礼却是始初有这意思,外面却做一个节文抵当他,却是人做底。”44乐即二气和谐而无碍的产物。和气是乐的本源。朱熹将这个本源称作心:“问:‘礼乐同体,是敬与和同出于一理否?’曰:‘敬与和同出于一心。’曰:‘谓一理,如何?’曰:‘理亦说得。然言心,却亲切。敬与和,皆是心做。’曰:‘和是在事否?’曰:‘和亦不是在事,在心而见于事。’”45乐源于心。心是气质的知觉,属于气质。

心学家王阳明曰:“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46乐表达了“欣喜和平”的情感,这种情感无疑是气的形态。王阳明曰:“《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47情、志皆属于气质之性的东西。因此,乐不仅有一个形而上的天地之性为本,而且还有一个形而下的气质为其本源。

从先秦至汉唐,儒者以气为乐的活动主体。这个活动主体,又被叫做性或善性。到了宋明理学时期,传统的性分为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和形而下的气质或气质之性,即理和气。乐不仅以思辨的性或理为其形而上的根据,而且以气质为其形而下的根据。在乐的活动过程中,气或气质才是乐的活动主体,即不仅气或善气是乐的本源,而且乐还是善气的表达。气或善气才是乐的活动主体。这种本源论意味着儒家乐教活动与气相关。

三二气感应与乐的发生原理

传统儒家将乐视为儒家王教的重要手段。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48礼乐与刑罚相关联并因此成为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49礼乐之教的目的便是端正身行,并因此而具有较强的政教功能。那么,乐为什么会有善导人心的政教功能呢?或者说,乐如何做到感化人心、引人至善呢?其秘密便在于二气感应,即用乐中的善气激发人身上的善气。

乐教的前提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应说。《周易》曰:“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50同气相感应。荀子吸收了《易传》的感应思想,提出:“君子洁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非知也,其执然也。”51自然界存在着同类相应的现象,比如牛鸣牛应之等。这便是同类感应。这种感应原理体现在乐理中便是和。和即两气相应。它以乐中的善气来激发对象身上的善气,从而影响人的气质。这便是感化。荀子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52因为声音之中自有善气,所以乐中的善气可以感动人身上的善气,并变化人的气质,使人具备了成善之德。顺此而为,便可以成圣贤。这便是荀子或传统儒家乐教的基本机制。

荀子详细描述了感应的发生形态:“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53美好而合乎道的乐曲之音,浸淫着善良或正气。这些“正音”或正声能够激发人身上的正气(“顺气”)。激发顺气便是“善民心”:“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讠思,使其曲直繁省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54圣王制作乐的目的便是为了规范人们的情感。其方法便是用积极的正声来激发善气、感动善心。荀子曰:“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冑,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55不同的声音能够激发不同的人身之气,比如淫声会激发人身上的邪恶之气,最终乱德。而圣王所作的乐声自然能够激发人的正气、感动人的善心。这便是动心或心动。心动,与其说是思想的认知与接受,毋宁说是一种气化活动:让沉积的善心或善气获得生命力,进而成为人的生存的主导力量。由这种力量所主导而产生的行为自然是道德的行为。

《礼记》继承了荀子的感应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56比如“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57不同的声音能够培养出不同的性情。《礼记》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其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58正声能够引发人们身上的顺气,达到乐行而伦清,最终致善成人。

《白虎通》曰:“闻角声,莫不恻隐而慈者;闻徵声,莫不喜养好施者;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闻羽声,莫不深思而远虑者;闻宫声,莫不温润而宽和者也。”59一定的声音能够引发一定的心态与行为。司马迁曰:“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60乐在于通血气、正“精神”。“精神”便是精气、神气。《汉书》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纤微癄瘁(一作衰)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导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61不同的声音能够激发不同的气质。廉直之声引导人们肃敬宽裕、和顺之声则让民众形成慈爱之情。这便是乐的工作原理(“立乐之方”):用善气激发人身上的善气或善性。善气充实而恶气便无处藏身,人变成了善良的人。

阮籍曰:“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62圣王通过这些音或声,可以迎来八风之声、舒畅万物之情,由此万物和谐,天下安宁。阮籍曰:“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有自然,故不可乱;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故必有常处;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63八音有其本体之物,世间万物有自然,人道也应循自然。自然之音激发人身上的自然之理。其工作原理依然是以善音激发善气、导向善行。嵇康曰:“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64嵇康以为乐表达了圣王的和气,或者说,乐体现了善气。当这种善气之声发生时,它便能够引导人的神气、善气。这便是气与声的相应或会通。这样便会出现天下太平。嵇康进一步指出:“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毛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始将听是声也,必闻此言;将观是容也,必崇此礼。礼犹宾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于是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必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65丝竹之音与礼节教养结合在一起,可让人们闻乐而自然想起礼仪。这些解释既有心理学的根据,也有天人一体的视野。天人一体之下的乐动与心动融为一体,乐声激发善心。这便是感应。

宋明理学家也相信并接受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说。二程曰:“且如昔人弹琴,见螳蜋捕蝉,而闻者以为有杀声。杀在心,而人闻其琴而知之,岂非显乎?人有不善,自谓人不知之,然天地之理甚着,不可欺也。……寿夭乃是善恶之气所致。仁则善气也,所感者亦善。善气所生,安得不寿?鄙则恶气也,所感者亦恶。恶气所生,安得不夭?”66善气感发善气、促成善行。因此,二程曰:“周公作乐章,欲(一作歌)之以感化天下,其后继以文王《诗》者,言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67作为歌词的《诗》,其主要功能便是以其中的善气感化天下善心。这便是和:“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多少义理。”68和即两气贯通。朱熹最强调和,曰:“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此异用也;皆本之于一心,是同体也。然敬与和,亦只一事。……和则处处皆和,是事事中节。若这处中节,那处不中节,便非和矣。又曰:凡恰好处皆是和。但敬存于此,则氤氲磅礡,自然而和。”69由和气自然磅礴而发便是乐。乐即和气。朱熹曰:“乐者,能动荡人之血气,使人有些小不善之意都着不得,便纯是天理,此所谓‘成于乐’。”70乐能够动荡人们身上的善良的血气。激荡血气便是感动人心:“圣人闻《韶》,须是去学,不解得只恁休了;学之亦须数月方熟。三月,大约只是言其久,不是真个足头九十日,至九十一日便知肉味。想见《韶乐》之美,是能感动人,是能使人视端而行直。”71《韶乐》能够感动人心、引人向善。朱熹曰:“今只有义理在,且就义理上讲究。如分别得那是非邪正,到感慨处,必能兴起其善心,惩创其恶志,便是‘兴于诗’之功。涵养德性,无斯须不和不乐,直恁地和平,便是‘成于乐’之功。”72感动人心即扬善气而抑恶气。朱熹曰:“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夔教冑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人朝夕从事于此,拘束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节奏,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副当情性。”73乐教能够扬善气而抑恶气,从而达到变化人的气质的目的。这便是乐教的社会功能。

心学家如张九成等也相信天人感应思想。74明儒王阳明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75乐来自于和气、善气。比如“‘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76韶乐表达了文王身上的善气、武乐表达了武王身上的善气。这些音乐等艺术可以激发人们身上的良知与善良,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种改变终究还是落实于气化之中:“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77中和之气和谐于天地之气,实现与天地同流。乐通过气化而完成其修身的功能。

四气化感应与儒家艺术诠释学

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作为艺术的乐主要指音乐和舞蹈,且具有善良的道德属性与社会功能。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以善性为本。善良之性,在宋明之前的儒家那里,其实是一种气质之物。性即气。以性为本便可以解释为以良善之气为本源,或者说,乐“表达”了良善之气。音乐通过声音呈现这种气,舞蹈通过形体表现此气。在这些艺术活动中,气不仅是本源,而且也是其行为的主体。或者说,乐体现了良善之气。良善之气不仅决定了乐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的功能。这便是古代儒家所理解的乐:弘扬正能量的艺术。

作为形体的人,其生存材质便是气。故,人的生存也是气的生存。其中,人不仅内含良善之气,而且天生具有邪恶之气。或者说,人是善恶混杂之气的生命体。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致立场。孟子以善气为性、荀子以恶气为性,这并不排除他们对于另一种气的存在的接受。自汉代以来,人们将这种善恶混合的气叫做性。宋儒一面承认天地之性,一面相信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其实是气,有清有浊或有善有恶。因此,人天生有善恶之气。根据同类相应的原理,正气引发顺气、善气,奸声促发逆气。善良的艺术,如《韶乐》等能够激发人们身上的正气或善气,从而促人积极奋进。反之,淫荡的声音,如《郑声》也会让人沉湎迷途。因此,乐能够通过二气感应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善性或善气、感动人们的善心,最终引人致善。气化感应成为乐的政教功能的发生原理或产生机制。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气化感应也是传统儒家艺术诠释学的基本机制。艺术的发生与形成是气的活动结果。而欣赏艺术其实就是诠释艺术。诠释艺术便是听懂艺术、理解艺术。按照儒家的理论,理解艺术的方法便是气化或气化感应。当艺术中的善气发挥作用并激发了欣赏者身上的善气、感动了他们的善心之后,艺术便被理解了。这种理解,在传统儒家那里不仅仅是认知的理解、感情的汇通,更是修养的提高,即艺术欣赏或理解不仅能够让人获得情感的满足与愉悦,而且能够激发人身上的善气、变化人的气质并最终实现引人向善的目的。这便是传统的乐等艺术的功能之一。气化感应便是实现这一目的之方法。或者说,气化感应是传统儒家艺术诠释的基本形态。

注释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页。

2 《论语译注》,第168页。

3 《论语译注》,第168页。

4 《论语译注》,第93页。

5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8页。

6 《孟子译注》,第138页。

7 《孟子译注》,第20页。

8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5页。

9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0-22页。

10 《论衡》,《诸子集成》(7),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8页。

11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第625页。

12 阮籍:《阮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5-66页。

13 郭象:《庄子注》,《二十二子》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14 郭象:《庄子注》,第49页。

15 郭象:《庄子注》,第35页。

16 郭象:《庄子注》,第46页。

17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4页。

18 《张载集》,第33页。

19 《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92页

20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0页。

21 《朱子语类》,第2218页。

22 《朱子语类》,第2253页。

23 王爱琴:《先秦儒家乐教的心性论基础》,《史学月刊》,2014年第七期。

24 《论语译注》,第204页。

25 《论语集注》,《四书五经》,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第73页。

26 《孟子译注》,第46-47页。

27 沈顺福:《论儒家哲学的两个传统》,《周易研究》2018年第1期。

28 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54页。

29 《荀子集解》,第243页。

30 《论衡》,《诸子集成》(7),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7页。

31 郭象:《庄子注》,第58页。

32 郭象:《庄子注》,第61页。

33 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84-85页。

34 孔颖达:《礼记正义》,第1456页。

35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33页。

36 夏明钊:《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37 夏明钊:《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38 夏明钊:《嵇康集译注》,第108-109页。

39 阮籍:《阮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70页。

40 《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12),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29页。

41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页。

42 《二程集》,第1215页。

43 《论语集注》,《四书五经》(上),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75页。

44 《朱子语类》,第2255页。

45 《朱子语类》,第519页。

46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47 《王阳明全集》,第113页。

48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0页。

49 《荀子集解》,第108页。

50 《周易本义》,《四书五经》上,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第3页。

51 《荀子集解》,第28页。

52 《荀子集解》,第253页。

53 《荀子集解》,第254页。

54 《荀子集解》,第252页。

55 《荀子集解》,第253-254页。

56 《礼记正义》,第1535页。

57 《礼记正义》,第1535页。

58 《礼记正义》,第1536页。

59 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5页。

60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7页。

6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7页。

62 阮籍:《阮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5-66页。

63 《阮籍集》,第71页。

64 夏明钊:《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65 《嵇康集译注》,第109页。

66 《二程集》,第224页.

67 《二程集》,第311页。

68 《二程集》,第225页。

69 《朱子语类》,第519页。

70 《朱子语类》,第931页。

71 《朱子语类》,第878页。

72 《朱子语类》,第932页。

73 《朱子语类》,第2222页。

74 李春颖:《张九成基于心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周易研究》,2018年第4期。

75 《王阳明全集》,第113页。

76 《王阳明全集》,第113页。

77 《王阳明全集》,第113-114页。

(原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撸管是什么感觉 什么情况下要做肠镜检查 郡肝是什么 电解水是什么水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
率的部首是什么 眉宇是什么意思 骨骼惊奇什么意思 梦见被追杀是什么预兆 什么东西最吸引蛇
咖啡喝多了有什么危害 紫薇什么意思 大豆是指什么豆 挂了是什么意思 脾虚湿气重吃什么
脚气用什么药 Urea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有什么区别 窦性心律t波改变是什么意思 脑卒中是什么意思
怀孕之后身体有什么变化hcv7jop7ns4r.cn 一对什么hcv8jop5ns2r.cn 山楂可以和什么一起泡水喝hcv9jop4ns3r.cn 肾炎是什么病weuuu.com 绿豆什么人不能吃hcv8jop3ns9r.cn
经常嗓子哑是什么原因hcv8jop1ns9r.cn 夏天吃什么水果hcv9jop5ns0r.cn 补中益气丸适合什么人吃hcv8jop2ns1r.cn 胃消化不良吃什么药hcv9jop7ns1r.cn 唐氏综合征是什么意思hcv9jop8ns2r.cn
为什么老是想吐hcv8jop3ns6r.cn 爱是什么排比句hcv8jop8ns8r.cn 颈部淋巴结肿大挂什么科hcv7jop4ns8r.cn 什么叫肾阴虚hcv8jop6ns8r.cn 积聚病什么意思hcv8jop7ns7r.cn
碎石后要注意些什么sanhestory.com 全组副鼻窦炎什么意思hcv7jop9ns7r.cn 叔叔的儿子叫什么chuanglingweilai.com 糖尿病人早餐吃什么好hcv9jop6ns8r.cn 盆腔为什么有积液hcv9jop5ns7r.cn
百度